拖欠工资的仲裁时效(拖欠工资的仲裁时效和诉讼时效)

## 拖欠工资的仲裁时效### 简介在劳动关系中,工资是劳动者最基本、最重要的权益之一。但现实中,拖欠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劳动者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仲裁作为一种快捷、经济的争议解决方式,成为许多劳动者的首选。但需要注意的是,申请劳动仲裁并非不受时间限制,劳动者需要在法定的仲裁时效内提出申请,否则将可能丧失胜诉权。### 一、拖欠工资仲裁时效是多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因此,拖欠工资的仲裁时效为

一年

,从劳动者知道或应当知道工资被拖欠之日起算。### 二、如何确定拖欠工资仲裁时效的起算点?确定拖欠工资仲裁时效的起算点至关重要,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帮助理解:1.

工资约定支付日期

:如果劳动合同或公司规章制度明确约定了工资支付日期,则应从该日期的次日起算。例如,约定每月10日发放工资,若10日未发放,则从11日起算。 2.

没有明确约定支付日期

:若无明确约定,则应从劳动者正常领取工资之日起算。例如,公司习惯于每月5日发放工资,即使未作明确约定,也应从6日起算。 3.

劳动关系终止

:如果劳动关系已经终止,则应从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算,最迟不能超过劳动关系终止后一年。### 三、哪些情况会导致仲裁时效中断或中止?在某些情况下,仲裁时效可能会中断或中止,导致时效重新计算:

1. 中断事由

劳动者提起劳动仲裁申请,但申请被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劳动者撤回仲裁申请的,从申请被驳回或撤回之日起,仲裁时效中断,一年内重新计算。

用人单位同意支付拖欠工资,但未实际履行,劳动者可以重新提起仲裁,仲裁时效中断,一年内重新计算。

2. 中止事由

:

不可抗力,如地震、洪水等导致无法申请仲裁,则仲裁时效中止。

劳动者处于法定期间,如患病住院、正在服兵役等情况,导致无法申请仲裁,则仲裁时效中止。需要注意的是,仲裁时效中断后,中断事由消失,时效重新计算。而仲裁时效中止后,需待中止事由消失后,才继续计算剩余的时效期间。### 四、超过仲裁时效怎么办?如果超过了仲裁时效,劳动者将可能丧失通过仲裁途径解决争议的权利。但是,以下几种情况,劳动者仍然可以尝试寻求救济:1.

向法院提起诉讼

: 虽然超过仲裁时效,但诉讼时效可能还未过,劳动者可以尝试向法院提起诉讼,但需要承担举证责任。 2.

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 劳动监察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并责令其支付拖欠的工资。### 五、如何避免错过仲裁时效?为了避免错过仲裁时效,劳动者应该:1.

及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 劳动者应主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 2.

保留相关证据

: 保留好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相关证据,以便在发生争议时能够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3.

及时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 遇到拖欠工资等问题,应及时咨询律师或工会等专业人士,寻求帮助,避免错过最佳解决时间。### 结语拖欠工资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劳动者要增强法律意识,在遭遇拖欠工资时,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错过仲裁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