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年劳动法
简介
《1995 年劳动法》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于 1995 年 7 月 5 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自 199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立法背景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的劳动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制定一部全面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成为迫切需要。
主要内容
《1995 年劳动法》共 10 章 110 条,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总则
- 规定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和目的。
第二部分:劳动合同
- 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
第三部分:劳动报酬
- 规定了工资支付、最低工资、奖金和补贴。
第四部分: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
- 规定了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和休假。
第五部分:劳动安全卫生
- 规定了劳动安全卫生保障措施、职业病防治和劳动者健康检查。
第六部分:女职工和未成年工
- 规定了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措施。
第七部分:职业培训
- 规定了职业培训制度、培训计划和培训费用。
第八部分:劳动争议处理
- 规定了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和途径。
第九部分:工会
- 规定了工会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部分:附则
- 规定了法律的实施和解释。
意义和影响
《1995 年劳动法》的颁布实施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中国劳动关系法律制度的建立。它确立了劳动关系的平等主体地位,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该法自实施以来,多次修订完善,持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