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依据的法律有哪些(劳动仲裁的主要依据)

劳动仲裁依据的法律

简介

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重要途径。劳动仲裁依据的法律主要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一、《劳动法》

《劳动法》是我国劳动关系领域的基本法律,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终止,劳动报酬的支付,劳动时间的规定,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义务作出了规定。劳动仲裁的原则、程序等内容也以《劳动法》为依据。

二、《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终止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劳动仲裁中涉及劳动合同纠纷的,应当以《劳动合同法》为依据进行处理。

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方面的专门法律,对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的组织形式、管辖范围、程序、裁决的效力等作出了规定。劳动仲裁的程序和裁决的效力等方面的依据,主要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详细说明

劳动仲裁依据的法律主要包括:

1、《劳动法》

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平等协商,订立、履行劳动合同。

第七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享有劳动报酬的权利,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享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享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等。

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者工资。

第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享有国家规定的休息休假权利。

第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安全卫生条件。

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终止后,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颁发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2、《劳动合同法》

第十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三)劳动合同期限;(四)工作内容和岗位;(五)劳动报酬;(六)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七)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劳动保护;(八)社会保险;(九)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十)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第十四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期满自然终止。

第三十六条规定:劳动者患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其病假工资。

3、《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三条规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实行自愿、合法原则。

第十五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申请调解。劳动行政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当在七日内予以处理。

第十六条规定:劳动争议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

第三十一条规定: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后,应当在五天内决定是否受理。

第三十九条规定: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根据事实和法律,依法作出裁决。以上是对劳动仲裁依据的法律的详细说明。劳动仲裁过程中的具体适用,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相关法律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