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工资劳动法(拖欠工资劳动法85条)

拖欠工资劳动法

简介:

拖欠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或劳动法规的规定,未按期足额支付劳动者应得的工资。拖欠工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劳动者权益造成严重影响,也违反了劳动法律法规。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我国法律对于拖欠工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

一、什么是拖欠工资?

拖欠工资是指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劳动法规,未按照约定时间和金额支付劳动者应得的工资。其中包括拖欠全部工资、拖欠部分工资、随意扣减工资等情况。

二、拖欠工资的危害:

1. 危害劳动者的生存权:拖欠工资会导致劳动者无法按时支付日常生活费用,严重影响劳动者的生活。

2. 危害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长期拖欠工资会导致劳动者失去对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影响工作效率。

3. 危害社会稳定:拖欠工资会引发社会矛盾和纠纷,严重时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劳动法对拖欠工资行为的规定

根据我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三条和《劳动合同法》第十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保证按时支付劳动者应得的工资,并且不得无故拖欠工资。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其应得的工资,并有权依法要求支付工资的赔偿金。

四、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途径:

1. 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协商: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要求支付拖欠的工资,并妥善保存相关证据。

2. 寻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的帮助: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向法律机构求助,通过和解、调解或仲裁的方式解决纠纷。

3. 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上述方式无法解决问题,劳动者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结:

拖欠工资是一个严重违反劳动法的行为,不仅侵害了劳动者的权益,也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应得的工资。劳动者有权利通过沟通、调解、仲裁和诉讼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加强对拖欠工资行为的打击,是维护劳动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