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旨在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确保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然而,并非所有案件中的被告人都能申请取保候审。本文将详细介绍在何种情况下被告人不能被批准取保候审。### 一、法律规定#### 1.1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7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时,应符合以下条件:(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1.2 不符合条件的情况 上述法律规定明确了可以申请取保候审的情形,但同时也隐含了哪些情形下不应批准取保候审。这些情形主要包括:可能判处的刑罚较重,或存在较高的社会危险性。### 二、具体情形#### 2.1 可能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 如果案件证据确凿,被告人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的有期徒刑,通常情况下不会批准取保候审。这是因为此类案件的社会危害性较大,若允许取保候审,可能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2.2 有重大社会危害性的 如果被告人涉嫌犯罪行为具有重大社会危害性,例如涉及恐怖活动、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即使可能判处的刑罚较轻,也一般不予取保候审。因为这类案件一旦放任不管,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2.3 曾经故意犯罪且未满五年 对于曾经因故意犯罪受到过刑事处罚,且刑罚执行完毕未满五年的被告人,再次涉嫌犯罪时,原则上不予取保候审。这是因为该类人员再次犯罪的可能性较大,取保候审可能会增加新的社会风险。#### 2.4 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对于那些通过暴力或其他极端手段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被告人,即使可能判处的刑罚较轻,也不得取保候审。这类行为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必须予以严厉打击。### 三、结论综上所述,取保候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为保障被告人权益而采取的措施。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可能判处较重刑罚、具有重大社会危害性、曾有故意犯罪记录以及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等,被告人通常不能被批准取保候审。这不仅是为了维护司法公正,也是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在何种情况下不能申请取保候审,从而增强法律意识,共同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平正义。
简介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旨在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确保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然而,并非所有案件中的被告人都能申请取保候审。本文将详细介绍在何种情况下被告人不能被批准取保候审。
一、法律规定
1.1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7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时,应符合以下条件:(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1.2 不符合条件的情况 上述法律规定明确了可以申请取保候审的情形,但同时也隐含了哪些情形下不应批准取保候审。这些情形主要包括:可能判处的刑罚较重,或存在较高的社会危险性。
二、具体情形
2.1 可能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 如果案件证据确凿,被告人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的有期徒刑,通常情况下不会批准取保候审。这是因为此类案件的社会危害性较大,若允许取保候审,可能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2.2 有重大社会危害性的 如果被告人涉嫌犯罪行为具有重大社会危害性,例如涉及恐怖活动、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即使可能判处的刑罚较轻,也一般不予取保候审。因为这类案件一旦放任不管,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2.3 曾经故意犯罪且未满五年 对于曾经因故意犯罪受到过刑事处罚,且刑罚执行完毕未满五年的被告人,再次涉嫌犯罪时,原则上不予取保候审。这是因为该类人员再次犯罪的可能性较大,取保候审可能会增加新的社会风险。
2.4 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对于那些通过暴力或其他极端手段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被告人,即使可能判处的刑罚较轻,也不得取保候审。这类行为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必须予以严厉打击。
三、结论综上所述,取保候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为保障被告人权益而采取的措施。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可能判处较重刑罚、具有重大社会危害性、曾有故意犯罪记录以及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等,被告人通常不能被批准取保候审。这不仅是为了维护司法公正,也是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在何种情况下不能申请取保候审,从而增强法律意识,共同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