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的新规定(取保候审的新规定2022年)

取保候审的新规定

简介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在审判前,因特定原因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释放,同时要求其遵守一定义务的刑事强制措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于2023年1月1日施行,对取保候审制度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取保候审的条件

根据新规定,取保候审的条件包括: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但属于以下情形之一的:

犯罪情节较轻的;

配偶、父母、子女都是现役军人或者人民警察,主动投案且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

患有严重疾病的,或者是患有其他疾病不宜羁押的;

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

具有合适的担保人:

担保人需具备一定经济能力,并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随传随到。

符合取保候审的其他条件:

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社会危险性,不会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等。

取保候审的义务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随传随到,不得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

不得实施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的行为;

不得有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通知住址变动情况;

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保证随传随到所规定的一切措施。

违反取保候审义务的后果

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义务,监督机关经核实后,可以依法采取以下措施:

责令遵守规定;

改变取保候审的方式;

撤销取保候审依法逮捕。

新规定的主要变化

与原规定相比,新规定对取保候审制度的主要变化包括:

扩大取保候审适用范围:

将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但情节较轻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纳入取保候审适用范围。

完善取保候审条件:

对无社会危险性、不会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等条件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规范监督管理:

加强取保候审的监督管理,明确了监督机关的职责和权限。

明确违反义务的后果:

对违反取保候审义务的后果作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意义

新规定的实施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刑事诉讼的效率和公正。同时,也有利于有效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