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允许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羁押之外接受刑事诉讼程序。由于取保候审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人们往往认为能够取保候审意味着涉嫌犯罪不严重。然而,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取保候审的条件
根据中国《刑事诉讼法》第92条的规定,对于涉嫌犯罪的刑事案件,可以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被告人没有可能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被告人没有可能继续实施犯罪行为;
被告人没有可能串供或毁灭证据;
被告人有固定的住所;
可能判处徒刑以下刑罚的。
能取保候审并不一定意味着不严重
尽管取保候审需要满足“可能判处徒刑以下刑罚”的条件,但并不意味着能够取保候审就说明涉嫌犯罪不严重。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说明这一点:
主观恶性小:
对于一些犯罪情节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的犯罪,即使可能判处徒刑,但依然可以取保候审。例如,过失犯罪、初犯初次作案等。
证据不足:
如果办案机关收集的证据不足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证据存在瑕疵,法院或检察机关也可能会允许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
身体状况特殊:
对于身体状况有严重疾病、残疾,或老年、怀孕、哺乳期妇女等特殊情况,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法院或检察机关也会考虑允许取保候审。
社会关系良好:
如果犯罪嫌疑人有稳定的工作、家庭和社会关系,有社区、单位担保,法院也会考虑允许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后的义务
获得取保候审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必须履行以下义务:
按时到指定地点接受传唤;
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市辖区);
不得与同案犯或者可能对案件作证的人员勾结;
及时告知司法机关住址的变更情况。
结论
取保候审并不一定意味着涉嫌犯罪不严重,而是需要综合考虑犯罪情节、证据情况、犯罪嫌疑人的身体状况、社会关系等因素。因此,不要轻视取保候审后的义务,否则可能面临被收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