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是指未经个人同意,擅自获取、使用、存储、传输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我国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政处罚依据。
一、违反法律规定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一条的规定,违反法律规定擅自获取、使用、存储、传输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属于侵犯个人信息。这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未经授权擅自获取他人个人信息、未经同意使用他人个人信息、未经授权存储他人个人信息、未经同意传输他人个人信息、未经授权公开他人个人信息等。
二、没有合法依据获取、使用、存储、传输或公开个人信息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擅自获取、使用、存储、传输或公开个人信息需要有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授权的合法依据。如果侵犯者没有这些合法依据,也将面临行政处罚。
三、危害后果严重性
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之规定,个人信息的侵犯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也将影响行政处罚的力度。危害后果严重性的判定包括个人信息的类型、数量、获取途径、使用、存储、传输或公开的方式、对象、范围等。如果侵犯行为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被滥用甚至牵扯到财产损失等重大后果,将面临更严厉的行政处罚。
四、违反安全保护义务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四条之规定,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如果单位或组织未按照法律规定履行安全保护义务,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被滥用或被篡改等后果,将面临行政处罚。
五、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力度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五条之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将受到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警告、责令限期改正、罚款、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停或者关闭网站等。而具体的处罚力度将根据侵犯行为的性质、情节、后果等综合因素综合评估确定。
六、注重社会效果
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六条之规定,行政处罚的实施应当注重对侵犯者的惩戒性和警示作用,并且要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对于个人信息侵权行为的处罚应当公开透明,便于社会监督和个人维权。
结论:
为了维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和合法权益,我国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政处罚依据。违反法律规定擅自获取、使用、存储、传输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将面临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力度将根据侵犯行为的性质、情节、后果等因素综合评估确定。同时,注重社会效果和公开透明度,对于个人信息侵权行为的处罚应当具有惩戒性和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