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跟保释的区别
简介:取保候审和保释是刑事诉讼中常见的两种措施,用于在案件审理期间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益。虽然目的相似,但取保候审和保释在执行过程和效果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一、取保候审的基本概念
1. 取保候审是指在初次被刑事拘留后,经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予以取保候审的处理措施。犯罪嫌疑人在案件审理期间不进入看守所,而是适用家庭监视或者不得离开指定居所、必须按期到公安机关报到等限制措施。
二、保释的基本概念
1. 保释是指在案件审理期间,对经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规定一定的条件,暂时脱离羁押,但仍受到法律制约的一种措施。保释的目的是确保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出庭参加审判,并保护社会公共安全。
三、取保候审和保释的区别
1. 执行基础不同:取保候审是基于案件初次拘留后公安机关的决定,而保释是在案件审理期间经法院裁定执行的。
2. 执行机关不同:取保候审是公安机关决定执行,而保释是由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判定是否执行。
3. 制度规定不同:取保候审适用于犯罪嫌疑人,规定了家庭监视和居所限制等条件。而保释适用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规定了保证人、保释金等条件。
4. 条件限制不同:取保候审主要限制犯罪嫌疑人不得离开指定居所和按期报到,而保释除了这些限制外,还可能有一定的社会行为限制和监视要求。
5. 审判阶段不同:取保候审是在案件未提交法院审理之前执行,保释是在审理进行中执行,并可能在不同的审判阶段进行变更或解除。
内容详细说明:
取保候审和保释是刑事诉讼中常见的解除羁押措施。取保候审是公安机关为了在案件审理期间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益,避免过度羁押,而决定的一种措施。比如在某起盗窃案中,警方在初次拘留嫌疑人之后,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予取保候审,要求嫌疑人不得离开指定居所,并按期到公安机关报到。这样既保护了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又保证了案件的正常进行。
保释是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对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执行的一种临时脱离羁押的措施。保释通常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提供保证人,缴纳保释金等。与取保候审不同的是,保释适用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目的不仅是保障被告人的权益,还是为了确保他们出庭参与审判,并在监视下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在执行过程上,取保候审是由公安机关根据自己的决定执行,而保释是经过法院裁定执行。此外,取保候审的限制主要是不得离开指定居所和按期报到,而保释的限制除了这些,还可能包括社会行为限制和监视要求。另外,取保候审是在案件尚未提交法院审理之前执行,而保释是在审理进行中执行,并根据审判阶段的不同可能进行变更或解除。
综上所述,取保候审和保释在执行基础、执行机关、制度规定、条件限制和审判阶段等方面存在一定区别。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两种措施,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益,并促进正义的实现。